外籍身份学生免试国内高考上大学引起争议:教育主管部门发声

发布时间:2019-10-23 10:05:53   

 什么是趋同化管理?指的是要求高校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全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实现统一标准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学资源与管理服务,保障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与合法权益。

趋同化并不意味着等同化。既要对中外学生一视同仁,也要看到来华留学生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存在差异,以合理、公平、审慎为原则,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文化,尽快融入学校和社会。

文 | 金小猴

这个暑假,除了两位女童被害事件牵动人心,另一批学生也引发全社会关注——来华留学生。

 

 

从山东大学“学伴”事件,到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学院埃及籍博士留学生街头推搡交警暴力抗法。

 

 

从山东财经大学为留学生腾宿舍引发本校学生不满,再到“中国学生不能进入首师大游泳馆”的传闻……

 

 

 

 

这一系列的新闻事件背后体现的是中国老百姓的担忧——来华留学生被特殊化、外国人享受“超国民待遇”。

趋同化管理,求同存异

为此,7月20日教育部官网刊发了《质量为先 实现来华留学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就来华留学相关问题答记者问》的文章,为大家答疑解惑。

 

 

小猴发现,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就来华留学相关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要推进中外学生的趋同化管理。

什么是趋同化管理?指的是要求高校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全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实现统一标准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学资源与管理服务,保障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与合法权益。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还强调表示,高校应当在入学和日常教育中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国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安全教育,对违规违纪的留学生严肃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绝不纵容姑息。

例如,前文提到的7月9日在福州街头暴力抗法的留学生,警方认定其违反非机动车管理办法并处以罚款,而其所在的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学院也于7月12日给予该名留学生留校察看处分。

 

 

但教育部也强调,趋同化并不意味着等同化。既要对中外学生一视同仁,也要看到来华留学生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存在差异,以合理、公平、审慎为原则,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文化,尽快融入学校和社会。在教育教学方面,建立有效的教学辅导体系,向来华留学生提供学业帮扶;在管理服务方面,组织和引导来华留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课外教育活动,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

来华留学教育支出太高?

小猴还注意到,根据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18年度决算,显示2018年度,教育部来华留学教育共支出约33.84亿元,而同期教育部国内高中教育支出约为22.86亿元、小学教育支出为6.45亿元。

根据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官方网站显示,提供给来华留学生的全额奖学金免学费、住宿费及提供医疗保险,生活费本科生每月2500元(即每年30000元)、硕士生每月3000元、博士生每月3500元。提供奖学金的时限涵盖从汉语补习(预科)到正式学业结业通常所需要的年份,如博士3-6学年。

对此,教育部负责人表示,来华留学经费主要用于资助根据中国政府与有关国家(地区)政府签订的教育交流协议到中国高校学习或开展科研的非中国籍公民。2018年共有6.3万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在华学习,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2.8%。来华留学经费直接拨付高校,大部分由高校统筹用于来华留学生培养、管理等支出,仅生活费发放给奖学金生本人。

目前,中国和18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教育交流协议,支持双方互派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深造。其中,教育部以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形式资助对方国家学生来华留学,同时中国学生通过对方国家提供的奖学金赴海外学习深造。

 

 

对于坊间抱怨来华留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教育部表示将进一步完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招生和管理,提高标准,保障质量。同时,健全奖学金院校考核评估机制,对违规招生或培养质量不达标的院校,取消招收和培养奖学金生资格。

国家强,则高等教育强

其实,对于我国的留学生政策,坊间历来存在不少误读。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为何难以实现管理趋同化》一文中对此做了一一回应。

首先,来华留学生得到资助只是小部分。根据统计数据,2005年以来,留学生总人数从14.1万人增长到了49.2万人,其中自费留学生比例一直在90%左右。

 

 

其次,不少社会舆论认为,我国学生需要经历非常激烈的高考竞争,留学生却只需要通过“申请—考核”就可以,似乎留学生的入学门槛过低。为此,张端鸿指出,由于语言和国民教育体系的差异,只能实行差异化的招生录取政策。发达国家一般都有较成熟的高等教育体系,家庭总体收入水平也较高,最优秀的生源往往都会选择到国际上最顶尖的大学就读,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自然参差不齐。

再者,同样是由于语言和国民教育体系的差异,在教学管理和毕业要求上难以实现中外学生完全一致。例如在荷兰、比利时,大学对全体学生普遍使用国际通用的全英文教学,最终本土学生可以选择使用荷兰语写作论文,留学生则使用英语写作论文。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国际化程度相对滞后。

 

 

张端鸿还对小猴强调说:“高校是一个重要的智力蓄水池,我们一直处于高智力流出的状态,我们的高等教育水平目前只能是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拥有比较优势,所以先加大力量,吸引这些地区的留学生过来,也是一种可行而又无奈的举措。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对国家而言那么重要。”

在张端鸿看来,日本、新加坡历史上都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国家强则高等教育强,自然会成为全球留学生的重要流入国。“我们应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来华留学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努力让中国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留学目的国,揽四海英才服务国家建设大局,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绽放更大光彩做出贡献。”

亦恰如央视评论所称:对于许多留学生来说,中国的魅力,不在于差别化的教育或者另类的爱护,更在于他们和中国师生平等相处中得到的体会。只有在共同的规则、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要求的规范和熏陶下,他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中国高等教育的精髓,成长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域外果实。

转自:新民周刊